• <acronym id="kzuyc"></acronym>
    1. <acronym id="kzuyc"><li id="kzuyc"><nav id="kzuyc"></nav></li></acronym>

        1. <acronym id="kzuyc"><center id="kzuyc"></center></acronym>

            最新公告: 知行合一發布2021年最新課程 【當阿米巴遇見人單合一】實戰班課程即將開 ..

            原創 | 同樣是遭遇貿易戰,為何韓國看上去如此不堪一擊?

            來源:知行合一 日期:2019-8-13

            日韓貿易爭端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了。

            這一個月的時間,打破了我們不少固有的印象,也讓很多人大跌眼鏡。

            有人感慨,沒想到看似稱霸了整個市場的韓國半導體行業竟然如此脆弱。

            有人驚呼,天天說日本失去了二十年、失去了二十年……失去了二十年之后,他們居然還有這樣的實力?

            把時間拉回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,那時的日本得益于美國的扶植,迅速從戰后的廢墟中完成了重建,并且依靠更低的勞動力成本,創造了難以復制的經濟增長奇跡,整個國家都處在高速發展的狀態之中。

            而同一時期的美國還在為經濟問題焦頭爛額,甚至在他們重金押注的半導體產業上也被日本所反超。

            當時的韓國雖然也發展迅速,不過按正常的發展方式來說,想要超過日本,那簡直就是異想天開。

            所以他們當然沒有按照正常的方式來。

            他們利用了美國對日本高速發展的恐懼,派人游說克林頓政府,表示如果沒有韓國企業的存在,日本人將會壟斷半導體行業,這將對美國企業更加不利。

            而美國也確有這樣的擔心。

            在那個年代,半導體產業并不是一個普通的行業。這個行業大半的訂單都是來自美國軍方。如果把這些訂單全都交給日本的話,美國人可以說是相當不放心。

            而且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刻,日本還被曝出了“東芝事件”。東芝機械公司曾與挪威康士堡公司合謀,非法向前蘇聯出口大型銑床等高技術產品。這次事件大幅提高了蘇聯的潛艇性能,導致美國海軍第一次喪失對蘇聯海軍艦艇的水聲探測優勢。

            在那樣一個冷戰思維高漲的年代里,這種行為無異于火上澆油。

            于是,美國僅對韓國收取了0.74%的反傾銷稅,對日本則收取高達100%的反傾銷稅。

            依靠著美國對日本的打擊,韓國幾乎整個替代掉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。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,韓國三星在屏幕、內存芯片和緩存芯片市場擁有近乎壟斷的地位。

            他們在整個市場上的壟斷,一直持續到今天。

            就在去年中興事件的時候,我們還感覺韓國的壟斷是阻礙國內半導體產業自主發展的一座大山。

            而這座大山,如今竟然要塌了。

            而且是塌在日本手里。

            日本不是被韓國在半導體市場趕跑了嗎?為什么還有這樣的能力?

            事實上,日本人并沒有完全撤出半導體行業。

            他們只是轉移到了產業的更上游,牢牢的抓住了源頭。

            對于屏幕、內存芯片和緩存芯片這幾個領域的高精尖材料和生產設備,日本擁有著最強的話語權。比如說韓國引以為傲的OLED屏幕生產,就完全依賴于日本企業提供的蒸鍍機和原材料。

            這無異于把自己最致命的弱點,交到了敵人的手上。

            而且得益于三星的重要地位,日本人選定目標也是格外的簡單:只要朝著三星的關鍵位置出手就可以了。

            正因為對付韓國的成本很低,如今時機一到,日本也就動手了。

            為了應對日本的突然發難,韓國政府下了死命令:氟化氫等20種產品一年之內擺脫對日依賴,另外80種產品五年內擺脫對日依賴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這個命令一出,讓很多人啞然失笑:且不說這個目標能不能實現……既然可以幾年之內解決這個問題,那么早干嘛去了?為什么對日本的手段毫無防備?當初那股依靠美國打擊日本的精明勁兒到哪去了?既然是靠特殊手段打敗的日本,難道就不擔心日本人在這方面卡自己脖子嗎?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這個問題的根本,在道而不在術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韓國在依靠美國上位之后,雖然飛揚跋扈、看似壟斷了整個半導體產業,但是本質上還是抱緊了美國的大腿,在安安穩穩為美國打工。反觀日本,貌似低調,但實質上并沒有退出半導體市場,而是將研發目標深度下潛,把握住半導體技術的源頭,徹底扼住了韓國的咽喉,安靜的等待機會的到來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這種默默耕耘出來的硬實力,來源于他們的經營哲學,來自他們的遠大目標。


            經營哲學是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,是指導行為的基礎。當年那個豪言買下全世界的強大日本,自有一套這樣的經營哲學來決定他們的行為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而滿足于仰美國鼻息的韓國,并沒有這樣的哲學和目標,也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這么做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把上游產業也拿下來?

            可以,但沒必要。

            畢竟這掙錢不多,也沒有緊迫性。

            這次日韓爭端之后,國內的相關企業紛紛看漲,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天賜良機。這良機,果真是天賜的嗎?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在中美貿易戰當中,美國對華禁售,難受的不僅僅是中國企業,美國企業失去了中國的這些重要的客戶,他們自己也很難受。那日本人失去了來自韓國的客戶,難道就不難受嗎?比如這次加入限制的氟化聚酰亞胺,全球90%的產量都來自日本,而韓國又是主要的采購方,不賣給韓國,那日本企業怎么辦?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韓國半導體遭到日本打壓,確實給中國半導體產業帶來了機會,但是中國半導體行業自己的努力發展和市場潛力,也同樣為日本提供了打擊韓國的底氣。材料和設備不賣給韓國,那我們還可以賣給中國嘛。可以說,中國企業在自身發展方面做出的努力,也是推動這個機會出現的一大動力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可是推動中國企業在這方面下功夫的動力又在哪里?就像現在這樣,日本人在上游提供設備和原材料,韓國人制造出半導體產品,然后由我們加工成面向消費者的產品,不是也蠻好的嗎?如果我們就像韓國人一樣安于現狀,那么今天的機會,還會出現嗎?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,全世界的經濟活動也像自然界中的生態循環一樣,形成了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。在這樣一個大環境當中,陰謀和蠻力也許能夠幫助你獲得短期的利益,但是卻沒有辦法幫你走的更遠。

            在華為遭遇美國打壓的時候,任正非對媒體是這么說的:


            “我們不會輕易狹隘地排除美國芯片,要共同成長,但是如果出現供應困難的時候,我們有備份。我們在“和平時期”都是一半來自美國芯片,一半來自華為,我們不能孤立于世界。我們也能做美國芯片一樣的芯片,但不等于說我們就不買了。我們犧牲了個人、家庭,是我們為了一個理想,在最高點上,我們和美國有沖突,但最終還是要一起為人類做貢獻。”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當時這段發言一出,立刻激起了廣泛的共鳴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韓國三星作為一個公司,面對來自日本舉國之力的打壓,三星社長李在镕只能到處奔波求救,而華為面對美國的打壓,任正非卻能夠笑著謝謝美國替自己做宣傳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這是華為的經營哲學所帶來的力量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消費者說,無奸不商,商人就是賺消費者錢的。

            打工者說,資本家就是剝削無產階級的。

            但是如果企業真的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為用戶創造價值,同時帶動企業全體員工實現物心幸福,真心實意的把這作為自己的經營哲學,那么一定能夠大幅提高用戶粘性,讓企業中每個員工都是經營者,最后想不賺錢都難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這種力量全世界通用。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即使你面對的是——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世界當今第一強國所發起的貿易戰。

            男人的天堂在免费线av看_欧美日韩免费特黄大片_在线免费自拍黄色与视频_黄色网站免费手机

          1. <acronym id="kzuyc"></acronym>
            1. <acronym id="kzuyc"><li id="kzuyc"><nav id="kzuyc"></nav></li></acronym>

                1. <acronym id="kzuyc"><center id="kzuyc"></center></acronym>